原创文章
2024.04.17

原创|当前地方政府做好“三资”盘活处置的七项举措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为地方深化“三资”运作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所谓国有“三资”,即各级政府拥有、管控的资源、资产、资金。条件许可或者创造条件,资源可以变成资产,资产可以变成资金,资金可以变成资本,“三资运作”可实现地方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因此,作好“三资运作”这篇大文章,意义重大。

 一、盘活“三资”的必要性 

1、可有效实现地方融资平台产业化转型。

有效盘活“三资”,并将其注入政府融资平台,可以增加地方融资平台资产总量,快速达到“三三五”要求。(融资平台非经营性资产(城建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不超过30%、非经营性收入(城建类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超过30%和财政补贴占净利润比重不得超过50%)。同时,对闲置资产资源盘活利用有助于国有企业业务创新,可以提升地方国有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2、可有效提升地方资产运营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多年持续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存量资产,如一些房屋建筑物、办公场所、场馆、旧厂房以及闲置土地使用权等。受过去粗放管理模式影响,其中相当一部分资产处于闲置状态,通过盘活再利用,可有效提升地方资产运营管理水平。

3、可有效减少地方公有资产资源浪费。

部分闲置资产资源难以得到持续开发和利用,主要由于产权存在瑕疵,难以正常进行流转交易。还有部分资产由于破旧老化,难以再继续发挥效用。而存量资产在闲置状态下仍需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进行管理维护,这也在客观上造成国有资产资源浪费,不符合党中央厉行节约的要求。对这些资产进行盘活,可以有效减少地方资产资源浪费。

 二、“三资”盘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底数不清

长期以来,地方很多公有资产资源散落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中,在部门本位利益驱使下,各自为战,这些资产没有得到集中统一的有效管理。部分资产形成时间相对较长,知情人或经办人出现更替以及会计入账方面不够及时准确等,导致这些资产甚至游离于具体监管和账套之外,呈现出非常大的管理风险问题。由于资产清查盘活机制缺失,导致资产闲置情况较为普遍,很多单位资产存在账实不符、底数不清的状况。

2、力度不够

当前,地方闲置国有资产资源经营性盘活利用仍然较少,缺乏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整体规划和目标,对闲置国有资产资源盘活利用的潜力、规模、模式、布局等缺乏统筹,闲置资产资源盘活利用率不高、利用方式单一。

3、办法不多

公有资产盘活处置的办法不多。比如,搬迁后的老旧校舍、废弃的工业厂房、办公用房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盘活利用。还有部分闲置资产长期缺乏监管,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存在公有资产流失的隐患。国有企业没有建立司库体系,对存量资金的利用没有科学使用,甚至一边出现资金闲置,一边支付大量的财务费用。

4、条件不足

部分闲置土地、老旧公有资产等因土地性质或一些其他方面的历史问题,难以办理建设、处置等相关手续,资产盘活利用受到一定条件限制。

 三、盘活“三资”的思路 

1、让资源活起来

“三资”运作改革涵盖行政事业、国有企业、园区、国有资源、特许经营等多个领域,包括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多个类别。因此,既要统筹好有形的资源,更要挖掘数据、生态、碳汇等无形的资源,系统把握、综合施策。很多地方在水、沙石、渔业、林业、岸线等优势资源上没有破题开局,在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价值实现、数字资源利用、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面缺乏探索创新。只有通过统筹管理、确权授权、价值评估等方式,推动资源由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才能把资源转换为资产。

2、让资产火起来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用、售、租、融”等手段,精准挖掘地方存量“三资”的潜在价值,做到规范管理一批、合理处置一批、注实变现一批、统筹利用一批、专业运作一批、高效转换一批。地方应当出台支持国有资源资产资本运作改革措施,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鼓励国有企业深化资产市场化融资,使隐性无形的存量资产成为显性有形的可用资本 。

3、让资本动起来

地方要实行一盘棋行动,集中统一清理回收资金,核销行政事业单位冗余银行账户 ,将长期沉淀“趴账”资金统筹用于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部分充实融资担保、风补基金、转贷基金、产业基金等,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以考虑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组建财金集团,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

 四、当前做好地方“三资”盘活与处置的七项举措 

1、盘活单位资产,统一处置。

一是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三资”大清查。在摸清行政事业单位“三资”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将行政事业单位闲置“三资”统一登记造册。

二是对闲置经营性资产进行有偿转让或注入融资平台公司进行盘活处置。

三是对闲置低效的办公房产和公共服务设备设施,通过改造与转型、依法依规合理调整规划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开发用于卫生健康、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区服务、保障性租赁住房等。

四是建立市级公物仓,专门用于储存接收各单位电脑、打印机、闲置车辆、办公设备家具、大型仪器、软件、通用办公设施设备等闲置资产,在有关单位提出资产配置需求时,优先考虑调配公物仓资产,做到物尽其用、共用共享,实现有效盘活。

五是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进行集中统一运营管理,依法依规委托专业机构或运营平台,对低效或闲置的特别是停车场、文体场馆和校区校舍、早期人防工程等资产,进行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运营和处置。

2、盘活土地资源,分类处置。

一是对短期内可处置的闲置土地,要有针对性的引入规划调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落实征收补偿,纠纷调处等机制,对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建立审批“绿色通道”,促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二是对短期内无法开工建设的,由当地政府安排临时使用。对因调整规划、文物保护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确实无法动工建设的,应当遵循协商一致和合理补偿的原则有偿收回土地使用权,或以协议方式置换其他土地。

三是对部分由政府主导,土地储备机构或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具体实施,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形成的闲置土地,应协调金融机构依法按照市场化原则置换抵押物,或先行处置闲置土地后统筹偿还贷款,切实落实国家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有关要求。

四是结合城市更新政策,整合低效用地再开发、商办用地去化等政策,吸引多方资本参与盘活老旧小区和厂房改造转型。鼓励市场主体收购相邻多宗地块或与相邻多宗地块原土地使用人合作,对低效用地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引导土地多用途复合利用。

3、盘活园区资产,灵活处置。

一是全面查清工业园区相关标准厂房数量、面积、层高、承重、位置、现状及适合产业类别等基础数据,建立园区标准厂房使用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做到厂房使用底数清、企业发展情况明,并在市场化招商和产业化发展中,进行灵活处置。

二是根据闲置厂房所在园区产业板块、周边企业、配套资源等情况筛选入驻项目,将闲置工业厂房盘活利用工作作为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招商引资灵活挂钩。

三是建立闲置资产台账,提高新项目与闲置厂房的匹配度,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园区的招商平台推送闲置厂房信息,加大闲置厂房的宣传力度,吸引潜在投资商。

四是对低效闲置的工业厂房、办公楼宇、长租公寓、大型设备等存量资产资源,支持和引导企业采用调整业态、收购收回、招租转让、融资租赁等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置。

4、盘活矿产资源,分批处置。

全面清查地方上的矿产资源,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盘活采矿权和探矿权等沉睡资本。由政府和自然资源上级单位对接协调,组织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及矿山属地乡镇,做好全面摸清市场、落实林业调规、报批用地规划、协调征地拆迁等工作。

5、盘活生态资源,集中处置。

在生态资源禀赋优越的地方,对生态资源实行全域性规划、集中式开发、项目化运作,通过建立生态产品目录,建立储备项目库。将生态资源折算成资本入股生态旅游、生态种养殖、生态康养等生态产业,不断提升生态要素的经济价值,推动生态与产业的联动发展。

6、盘活问题资产,创造条件处置。

针对闲置资产权属不清、证照不全等情况,应当建立容缺办理证照机制,成立固定资产确权办证工作专班,按照“尊重历史事实”“面对现实”“特事特办”原则,进一步简化办证程序、开辟绿色通道。对产权不明晰的存量资产资源,依法依规理顺产权关系,完成产权界定,加快办理相关产权登记;对原始权证资料缺失,用地、消防、竣工验收等手续不齐全的政府投资项目,要按照有关规定补办和完善相关手续,依法为闲置的问题资产盘活利用,创造条件。

推进“三资”盘活和运作的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需要,也是提升本级国有资本投资和经营效率的具体体现。目的就是通过清理盘活沉睡的国有资源资产资本,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使发展动能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