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对地方文商旅体业态升级带来的“流量”思考
当前,不少地方正面临“人流、商流、资金流”不足和不畅的现实困境,而“苏超”的爆火,不仅展现了地方赛事撬动城市文体旅消费升级与数字传播技术的立体共振效应,更以文体旅消费升级为突破口,为地方国企尤其是城市盘活利用资产、激活消费潜力提供了 “现象级” 范本。特别是其“三环联动”的价值创造体系,对地方文商旅体等多业态的转型和升级,发挥了极大的助力和赋能作用,也为存量时代如何促进消费升级和业态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流量”思考。
内环价值:赛事为核,筑牢文化与运营根基
苏超的内环价值,是以足球赛事为原点,回归竞技本质与文化初心,构建起“专业运营+情感共鸣+内容沉淀”的核心壁垒,这恰是城投企业盘活体育场馆、文化资源的基础逻辑。这一价值圈层涵盖俱乐部、运动员、教练员、观众及赛事各方主体,没有虚浮泡沫,只有纯粹的竞技热血与坚实的群众基础——场均3万名观众的呐喊与掌声,正是这场盛宴最澎湃的心跳。在这里,足球成为串联各方的纽带,没有“为办赛而办赛”的功利,只有“因热爱而聚首”的真诚,为后续融合发展筑牢根基。
1、专业运营筑基,构建赛事可持续骨架
精心设计的赛事模式与赛制是赛事成功的基础。合理的赛程安排、公平的竞赛规则等,保障了比赛的精彩程度和可持续性。这需要主办方具备专业的赛事运营能力,协调各方资源,解决赛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苏超通过“主客场双循环+季后赛”的复合赛制,兼顾竞技公平与地域覆盖。江苏银行作为总冠名赞助商,投入超1万人次服务保障人员,覆盖13个赛区的运营支持。
2、文化共鸣赋能,打造不可复制的情感纽带
苏超的出圈,离不开对城市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通过创造“盐水鸭VS水蜜桃”“楚汉争霸2.0”等地域化梗与历史叙事,苏超将江苏13座城市的特色文化融入赛事,构建起独特的城市记忆标识。这种文化符号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各城市球迷形成“为家乡而战”的情感共同体,这种纽带超越年龄、阶层限制,赋予赛事深厚的社会价值。
3、内容沉淀增值,积累可复用的品牌资产
赛事期间产生的大量海报、短视频等UGC(用户生成内容),经过系统化整理后,形成了可复用的品牌传播素材库,通过社交媒体持续扩散影响力。苏超推出“十三太保”数字藏品,将南京夫子庙、苏州缂丝等城市标志性元素转化为NFT资产,用户可通过观赛积分兑换,既丰富了参与形式,又实现了文化资产的数字化沉淀。
中环价值:场景为本,激活文商旅体消费势能
如果说内环是核心引力,中环则是苏超的“经济赋能层”,主要体现在赛事带来的文旅热潮以及对消费场景的重构上,通过“场景再造+链条延伸+流量转化”,打破行业边界,让体育与文旅、商业、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创造“1+1>2”的消费势能,让短期赛事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增量,这正是城投企业拓展盈利空间的核心方向。
1、场景价值再造,让资产变身消费综合体
苏超突破了“体育场馆=比赛场地”的传统认知,将其升级为“赛事+商业+社交”的三位一体综合体。在场馆周边配套商业设施,如餐厅、咖啡馆、纪念品商店等,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同时,打造社交空间,举办球迷见面会、主题活动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场馆的综合价值,如苏州奥体中心“体育综合体”模式、南通体育会展中心“社区化运营”等。
2、消费链条延伸,构建全时段消费闭环
苏超构建了“赛前预热-赛中互动-赛后延续”的全时段消费链条,实现消费潜力的最大化释放。赛前通过宣传推广活动,吸引观众关注赛事,提前预订门票、酒店等;赛中提供丰富的现场体验和消费场景,如特色餐饮、互动游戏等;赛后通过举办庆功活动、球员访谈等,延续观众的热情,并引导他们进行后续的消费,如购买赛事周边产品、参与相关的旅游活动等。
如泰州在凤城河景区打造露天观赛区,通过时间轴设计拉动消费,形成赛前、赛中、赛后三个时间轴。徐州利用苏超热度孵化本土赛事IP,形成消费链条的延伸。
3、流量价值转化,实现观赛到消费的引流
苏超带来的2397万景区游客、139亿元异地文旅消费,彰显了赛事IP的流量聚合能力。南京在苏超开赛后,通过数据中台分析观赛人群偏好,精准推送景区、餐饮优惠信息等,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大幅增长,酒店订单、租车订单等也有显著增加,过夜游客占比提升。这不仅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繁荣,实现了体育赛事流量的有效转化。无锡则将赛事流量导向郊区景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流量的高效转化。
外环价值:数智为翼,实现生态构建与价值升级
苏超的外环价值聚焦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生态构建,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力量,实现赛事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的裂变式增长,同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产,为赛事的持续发展和商业价值变现,提供有力支持。此时,“苏超”还是“苏超”,但在数智化手段加持下,已焕发全新生命力,我们可能记不住具体的比分,但会记住“州”、“南哥”、“十三妹”等社交符号,会持续关注后续活动,这正是数字化、智能化生态的强大粘性。
1、话题引擎设计,实现流量聚合与消费转化价值
苏超策划了“南哥之争”、“常州去笔画”、“十三妹”、“楚汉相争”等具有社交货币属性的话题标签,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和参与,用低成本实现了大范围传播。这些话题不仅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还能激发用户的创作热情,产生更多的内容,进一步扩大话题的影响力,据统计抖音“苏超”相关内容播放370亿次,获赞4.3亿次,分享超1.1亿次,评论超7133万次。强大的话题传播直接带动消费增长,赛事期间,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24%,销售额同比增长68%。
2、数据资产沉淀,为精准运营与业务创新赋能
苏超通过官方APP注册信息、消费记录、社交互动数据,建立了观众画像、消费偏好等结构化数据库。通过对观众的年龄、性别、地域、消费习惯等数据的分析,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为赛事的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以及商业合作提供依据。例如,根据观众的消费偏好,为赞助商提供更精准的广告投放方案,提高营销效果;还通过分析观众在APP内的消费行为,如周边产品购买记录、餐饮选择等,孵化了新业务线。
3、平台经济布局,科技赋能全链路服务升级
苏超自主研发的智慧服务平台堪称典范:集成电子票务核销、商户导航定位、积分兑换商城等功能于一体,用户只需扫码即可完成全流程操作。更重要的是,平台构建了私域流量池,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平台用户,通过会员体系、积分兑换等方式实现用户留存与持续变现。平台积累的消费大数据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年龄段用户的偏好特征,主办方得以动态调整招商策略;商家也能据此定制差异化促销活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生成的热力图,指导工作人员及时疏导聚集区域客流。这种数字化管理能力大幅提升了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率,也为后续开展定制化研学课程创造了条件。当科技要素深度融入实体经济肌理,产生的化学反应远超预期。
结语
从一场省级足球联赛到现象级文商旅体融合IP,苏超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内环筑牢根基、中环激活消费、外环放大价值”的三环联动逻辑,为城投企业转型提供了清晰的可复制路径。对城投而言,苏超模式的核心启示在于:转型无需局限于传统基建领域,可依托自身对城市资源的掌控力,以“文体IP”为纽带,深度融合城市文化与消费场景,再通过数字技术放大影响力与运营效率,最终实现从“城市建设者”到“城市运营商”的蜕变。



















